“為什么我的眼中飽含淚水,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。”用著名詩人艾青這句話來形容廉江老農黃月明,應該再適合不過了。
今年67歲的黃月明,原本在外面干得風生水起。2004年,他卻突然“殺”回家鄉(xiāng),“撿”來十多畝村民不愿耕種的水稻田進行耕種,原因竟是“看見田地沒有好好利用怪可惜的”。10多年來,在探尋科學種田的路上,“倔老頭”黃月明有信念、有挫折,更有希冀。
在廉江市塘蓬鎮(zhèn)塘蓬村,黃月明駕駛著微型耕田機,在田地里忙碌耕作。記者 劉冀城 攝
對土地愛得深沉
眼下,正是插秧農忙時節(jié),相比別處田間地頭的繁忙景象,廉江市塘蓬鎮(zhèn)塘蓬村的田地似乎顯得有點冷清。遠處是連綿的青山和高大的發(fā)電風車,近處是一大片農田,卻只有黃月明在忙碌著。他一個人駕駛著微型耕田機,在水田里來回穿梭,點綴了“最美人間四月天”。
黃月明告訴記者,他年輕時就外出打拼,那時候其家鄉(xiāng)的水田還是處處稻米香,直到2004年回鄉(xiāng)時,才發(fā)現(xiàn)不少村民都不愿種田了。“從那以后,我再沒心思出去工作了,決定留鄉(xiāng)從事農業(yè)。其實我骨子里一直認為自己是個農民,耕田才是我的本職工作?!碑斈暌呀?5歲的黃月明一干就是10多年,從耕作十幾畝地開始,繼續(xù)找別人不愿耕種的田地,現(xiàn)在已經擴大到120多畝,其中90%是別人不愿意耕種的田地。
“即使一個人耕100畝的地,純收入每月也不超過4000元,所以很多人寧愿入廠打工也不愿意耕田?!秉S月明說,農民并不怕耕田辛苦,但因為化肥、人工等方面的投入很大,即使在沒有天災,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,也改變不了高成本低收入的困境,耕田賺不到錢是導致大量農民不愿耕種的主要原因。
雖然清楚地知道耕田不如外出打工賺的錢多,但黃月明還是心甘情愿地堅持了下來。1949年出生的他,小時候經歷過三年饑荒時期,“無糧食吃,一餐吃不到2兩米,餓得路都走不動。”那段刻骨銘心的挨餓經歷,讓他十分珍惜糧食,也對養(yǎng)活他的這片土地充滿了熱愛和感恩,“見到每畝年產糧量可達千斤的良田得不到賞識,既可惜又心疼。”
出于對土地的那份深厚感情,黃月明放棄在海南的優(yōu)越生活,計劃在家鄉(xiāng)的土地上作一番大作為。他自信地說:“耕田最光榮了,一來勞動可以鍛煉身體,我一年四季連感冒都很少,身體健康本來就很值錢了;二來又可以種出糧食,糧食又可賣錢,擴大種植面積,利用農機耕種減少人力成本,耕田還是有錢可賺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