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電信網(wǎng)絡犯罪等逐漸成為社會治安熱點問題,大學生在受害群體中占相當大比例。為使廣大師生更加了解新型犯罪的作案手法,切實增強防范意識,17日上午,霞山公安分局走進廣東醫(yī)科大學校園開展普法宣傳活動。
(11月21日《湛江日報》)
建設法治湛江,離不開普法宣傳工作。而說起普法工作,筆者覺得,我們其實可以嘗試做得更“生動”。而試點工作,就可以選在校園。
時至今日,提起普法工作,筆者依然會不禁想起2015年11月2日刊登在《湛江日報》上的一篇普法宣傳報道。刑法修正案(九)在2015年11月1日起實施,那篇報道以《“刑(九)”生效 網(wǎng)上造謠傳謠入刑”》為題,就是為了普及刑法修正案(九)的相關內容。乍一看標題,像是以往常見的“長篇大論”,但細細閱讀了才發(fā)現(xiàn),它“鬼馬風趣”。這篇報道,以一個虛擬主人公“小明”的經(jīng)歷,通過講故事的方式,把“刑(九)”實施新增的“考試作弊也獲刑”“辱罵法官也違法”“公路上飆車也受刑罰”“編造虛假信息也違法”等內容串聯(lián)在一起,文風幽默風趣,事例貼近生活,令人眼前一亮。更令筆者感到驚喜的,是用平白語言說故事的普法形式,這不僅是一種普法形式的轉變,更是一種普法理念的轉變。
我們現(xiàn)在可以看到的普法宣傳,無論是在報紙、微信上,還是在街邊宣傳單、宣傳欄,都是以“專業(yè)術語”來“說教”。市民大眾對這種“說教”很難理解,怎么可能有好的普法效果?如今,微博、微信、微視頻等新的傳播方式迅猛發(fā)展,市民對于接受信息的方式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,再用過去這樣“說教”的語氣、“嚴肅”的行文來做普法工作,效果必定是要打上一定折扣的。這一點對于年青一代而言,尤為突出。因此,在新時代開展普法工作,特別是普法進校園、進社區(qū)、進鄉(xiāng)村,不僅要學會運用新媒體打通新的普法渠道,更為關鍵的,是要改變當前的觀念,用群眾聽得懂的話給群眾講普法故事。報道中說,“民警通過幽默、通俗的言辭與學生積極互動,利用講解宣傳展板、發(fā)放宣傳手冊等形式進行宣傳”,這便是一個好的開始,下一步,我們可以嘗試用更“生動”的宣傳做好普法進校園的工作。
怎樣才能更“生動”?首先得有好故事。到某個學校普法,我們可以提前與這間學校的師生交流,先在校園中征集他們學習生活工作中與法律相關的故事。其次,是要改變模擬法庭中司法執(zhí)法人員當“主角”的慣例,讓學生來扮演法官、原告人、被告人等,而司法執(zhí)法人員則在旁邊“導演”,并摘錄要點,等“模擬”結束之后一一點評。在模擬法庭“開庭”之前,司法執(zhí)法人員也可以先到校園里,和那些“演員”交流,給他們布置庭審主題,指導他們去查找相關法律法規(guī)。我們甚至可以進行比賽,讓不同的司法執(zhí)法人員到不同的班級里做指導,各班“模擬”完成后再由法官點評打分。這種身邊人演身邊事的形式,可能會更有代入感,更受師生的歡迎。
而且,在模擬法庭活動的“宣判”環(huán)節(jié),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給“法官”提供幾種不同的選擇,在場觀看模擬庭審的師生也可以“投票”,我們可以看看哪個選項是最受師生支持的,而真正的法官最后要出來講解他的選擇是什么,為什么會這樣選。這個過程一下來,師生對相關法律的認識就更深刻了。
當校園里的這一套模擬法庭模式成熟了之后,我們就可以考慮把它“移植”進社區(qū)、進工廠,特別是以一些社區(qū)、工廠常見的糾紛矛盾為庭審主題,讓社區(qū)居民們、工廠工人們扮演各方角色,其中要特別注意“換位思考”,讓居民、工人體會到事件中各方的利益訴求。這對于解決一些基層糾紛、讓市民學會依法維權,應該能收到不俗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