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一”期間,趁著假期,記者就“國際不打小孩日”一事采訪了十多位有孩子的市民。采訪中,被訪的市民均表示,還真是第一次聽說有這么一個“節(jié)日”。他們既開心地調(diào)侃一番過往曾經(jīng)被父母痛打的歷史,又認真地探討孩子教育問題。(據(jù)5月7日《湛江晚報》)
在我們身邊,很多家長信奉“棍棒之下出才子”的觀點,對孩子開口就罵,動手就打,家長的初衷想必是為了教育好孩子,但“棍棒教育”只會適得其反,甚至造成嚴重后果。
這些經(jīng)常被打罵的孩子或許身上確實存在很多缺點,如往往較為任性、沉迷網(wǎng)絡、不愛學習、經(jīng)常犯錯,家長對此進行批評教育是完全應該的,但應該注意方法方式。如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,了解情況后再對癥下藥,這樣既能起到教育孩子的效果,又能拉近和孩子的距離。如果動不動就是責罵乃至“棍棒伺候”,又能收到教育好孩子的效果嗎?孩子不僅身上疼痛,心靈上更會留下創(chuàng)傷和陰影,會因此產(chǎn)生恐懼、害怕乃至逆反心理,甚至可能會做出離家出走之類的過激之舉。
有一則經(jīng)典的寓言:一天,有一個行者在趕路,太陽和北風看見了,它們倆打賭,看誰能夠使行者脫去裹在身上的厚厚的棉衣。北風用呼呼的威力吹著行者,想讓大風吹開行者的棉衣,可無論北風怎么樣的吹,不但沒有吹開,吹走行者的棉衣,行者的棉衣反而裹得更緊了。太陽來了,它用溫暖的陽光和煦地照在行者的身上,行者越走越熱,不知不覺地脫去了身上的棉衣。
這帶給我們一些思考,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,家長除了嚴格外,是否也應展示溫情的一面呢?犯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付出的代價,對于犯錯的孩子,家長應不做北風做太陽,少一分苛刻和嚴厲,多一份鼓勵和呵護,循循善誘,讓孩子能知錯改錯。這樣孩子不僅能更好地成長,還能品味到濃濃的親情,從而更加幸福快樂地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