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回饋鄉(xiāng)村何以可能
平心而論,盡管進入到理性分析,哥哥一家的前景充斥著灰暗和絕望。但每次回鄉(xiāng),哥哥、嫂子的精神狀態(tài)還是讓人放心、安慰。盡管手頭總是缺錢,哥哥也患有先天的遺傳病,但他們精神比我們要愉快很多,哥哥從不失眠,嫂子也從不唉聲嘆氣。哪怕在婆婆臥床最艱難的階段,嫂子還是毫無慍色的去干該干的一切,家里絲毫沒有危重病人的壓抑、郁悶。他們越是活得坦然而毫無欲望,越是對個人命定的困境毫無感知,越是對生活沒有過多的奢望,我就越感到這種命定的生存是多么殘酷,感到這個世界為什么總有人要占有如此之多。而如何回饋家庭,對跳出龍門的家庭成員而言,幾乎成為一種天然的情感選擇。
冷靜下來想想,關于對鄉(xiāng)村的回饋,哪怕在國家經濟實力如此強大的今天,在農村的家庭模式中,自古至今,其實一直停留在家庭之間的互助。我父母輩如此,到我這一輩還是如此,這一點,我的感受實在是刻骨銘心。我想起我的父母,半生以來,僅僅因為爸爸是一鄉(xiāng)村教師,有一份公職,媽媽因為能干,家境比別人稍稍好點,就不得不接受無止境的幫助親人的重任,幾十年中,幾乎有大半的精力都用來對付親人的求助。媽媽一輩子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就是“幫忙的沒一個,麻煩的一大堆”,簡單的一句,實在是她幾十年來面對兩邊窮親戚所發(fā)出的真實感慨。我童年的整個印象,不是爸爸的同母異父哥哥坐在家里不動,不拿到錢絕不出門的身影,就是妻子早逝的叔叔一有事情就來找爸爸的理所當然,要不就是多病的小舅舅靦腆但又堅決的求助,更有同父異母的姑姑過一段時間就會定期來娘家訴苦。這些親人善良、淳樸、也有溫情(姑姑臨死前,知道爸爸去看他,都掙扎著要去抓她養(yǎng)的母雞,讓他帶回去給小孩吃),并非要故意麻煩親人,占到多少便宜,實在是生活在農村的悲苦命運,讓他們一碰到麻煩幾乎就找不到任何出路,向家里情況好點的兄妹求救,就成為唯一的路徑。父輩的命運如此,幾十年后,盡管改革開放的大旗已經招展幾十年,國家的財富已獲得巨額增長,親人中間也不存在溫飽問題的成員,但隨著新的困窘的出現(xiàn),我和丈夫所面臨的情況和父母并無二致。